在制约锂硫电池技术的诸多技术难题中,最难搞定的可能便要数穿梭效应了。
所谓穿梭效应便是指在充放电过程中,正极产生的多硫化物(li2sx)中间体,会溶解到电解液中,并穿过隔膜向负极扩散,最终与负极的金属锂直接接触。
当初为了抢先攻克锂硫电池技术,抢在埃克森美孚的前面完成专利布局,算是肩负着华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陆舟,在这个项目上和锂电池领域的大牛斯坦利教授展开了一场隔空较量。
而当时的斯坦利教授,在埃克森美孚的支持下,也是用了一个极其不光彩的手段,收买了他名下的萨罗特研究所的一名助理,偷走了他交给萨罗特教授去研究的笼状碳分子模型。
不过也多亏了这一出乌龙。
斯坦利教授不但在“错误”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更是歪打正着地替陆舟完成了【解析改性pdms薄膜下方的碳纳米小球】的系统任务,帮他将材料学等级升到了lv4,也间接帮助他冲击了一波诺奖级成果的研究瓶颈……
说来惭愧,这么多年了,陆舟一个感谢的电话都没有给这位慷慨的老教授打过,还挺过意不去的。
而此时此刻捏在他手中的那支试管里装着的黑色粉末,正是斯坦利教授研究出来的笼状碳分子,也就是那个残骸一号上发现的那些碳纳米小球。
杨旭:“这是……”
“一种用来搬运氧分子的笼状碳分子,虽然我更愿意称它为碳纳米小球。”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myhetang.com
(>人<;)